春節后,一場前所未有的招聘難牽動著我市有關部門和企業的神經,為緩解這一現狀,“中國寧波人才市場”迄今已組織了數百家企業,至少16次赴外地招聘,可尷尬的是,赴外招聘的效果遠不如前兩年。幾天來,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內地開發力度加大,寧波目前的薪酬水平已經不再具有明顯優勢,出現了不可觀的待遇,而高房價、高物價等方面的生活成本又雪上加霜,致使寧波對人才的吸引力正逐漸減弱。
東南商報記者 程鑫 通訊員 戴宇
內地待遇不客觀 4月中旬,“中國寧波人才市場”組織20多家企業赴山西大同,那里有多所高職類院校,每年有數千名技能型畢業生走向社會。組織方之前與當地近20所中專、高職院校進行了接觸,還在當地媒體刊登了大幅招聘宣傳,旨在吸引更多的求職者。
招聘會當天,雖然進場的求職者很多,但招聘效果不太理想。不少求職者一聽說月薪只有1500元左右時就扭頭而去——“原以為工資至少有2000多元呢,沒想到只有1000多元,那還跑去那么遠干什么?”
當天中午,幾個人事經理在飯店用餐時,聊起待遇問題。服務員說,像她這樣剛到飯店不久的,包吃住每個月1000元;時間長了,可以拿到1300多元。午飯后,人事經理們又走訪了附近幾家飯店,結果都是同樣的說法——這比寧波也低不了多少。
學會技能潛回內地
薪酬沒有競爭力,另一個結果就是企業員工流動頻繁,一些寧波企業的員工學有所成之后就拍屁股走人。
今年3月初,鄞州一服裝加工企業費九牛二虎之力,以1800元的月薪從安徽、四川等地招聘了120多名一線工人。一個月培訓后,工人們大多能單獨上機了,可令人事部門惱火的是,有了技術后,不少工人陸續提出辭職,目前120多名工人只剩下一半左右。經了解,這些工人大多被其他服裝
公司挖走了,有的學成之后則“潛回”了老家。
我市某人力資源公司董事長黃義奎先生告訴接受記者,去年他們在重慶設立了人力資源分公司,工作中他發現了一個現象:有相當部分的重慶人以前都在廣州、寧波等地打工,有一定的技術,現在他們選擇回家。他們認為,雖然重慶的工資水平比沿海地區低了三五百元,但綜合考慮物價、住房等因素,“還是回家好”,就是因為這些不客觀的待遇。
“甬漂”5年后選擇回家
事實上,因為與中西部地區的工資差距逐步縮小,而沿海生活成本較高,導致不少原準備在寧波扎根的外地人產生了“回家”的念頭,來自重慶的張明軍就是其中之一。幾天前,記者在海曙聯豐路一單身公寓里見到他時,他正在收拾行李。
“5年了,沒想到最后還是灰溜溜地走了。”小王戲稱自己是“甬漂”,5年前,營銷專業中專畢業后,他來到寧波,那時寧波的待遇很好,干了一年多,他每月就能拿到2500多元,可以攢下1000元,雖然這兩年來工資已經有3000元左右,但房租、吃飯等生活成本上升很快,每個月攢下的已經不足1000元了。看著飆升的房價,他知道這輩子要在寧波買房落腳是不可能的了。
去年春節前夕,他回了趟重慶老家,參加了當地的兩場招聘會,發現重慶開始了大開發,也有許多機會,像他這樣有經驗的熟手,每個月能拿到2400元左右,再加上回到重慶不用租房、物價相比也便宜,算起來能過得更好。在父母和親戚朋友的勸說,他終于選擇了“潛逃”,回老家打拼。
薪酬差距逐漸縮小
的確如此,這次前往山西大同參加招聘的寧波企業發現,與山西本地的招聘單位相比,寧波企業開出的薪酬并沒有明顯的優勢。
據統計,在大同,剛入職場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的中專畢業生),平均工資在1000元左右,本科畢業生在1500元至1600元,雖然寧波企業給出的工資水平比這要高出200至300元,但大同的平均房價目前還只有每平方米3000多元,相比之下,這二三百元的工資差距,哪里還有多大的吸引力呢?寧波市人才開發服務中心主任、寧波市人力資源經理協會秘書長錢義林這樣認為。
今年40多歲的老田在寧波某集團公司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已有10多年了。據他介紹,早在10年前,寧波企業的薪酬水平在全國來說確實是比較高的,比中西部地區的一些企業每個月要高出1000元以上。那時他到外地設攤招聘,求職者只要一聽說是來自寧波的企業,都非常踴躍。然而,近兩三年來,這種優勢已不復存在了。
企業轉型升級提高員工待遇
錢義林認為,解決當前的難題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企業轉型升級和提高員工待遇。
人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留住企業所需各種的人才,只有通過薪酬待遇、職業發展等激勵手段,別無他法。而提高員工待遇,則需要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寧波相當多的企業還處于產業下游,科技含量不高,本身利潤薄,抗風險的能力也弱,很多時候,只能通過降低員工待遇來獲得發展,因此,只有依托人力資本投資,通過員工素質、研發水平的提高,使企業產品具有高附加價值,帶來更高的利潤,可觀的待遇,進而增加員工的激勵力度,形成良性循環。
蘇州伯樂人才網熱門職位招聘類別:銷售類
服務熱線
1876-199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