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廣州高校大學生就業論壇上,就高校就業問題記者專訪了國內青年文學家、新聞時評家陳銘龍。陳銘龍說,解決中國大學生就業已經不能單獨依靠企業來尋找出路,因為企業本身也是存在諸多困難及問題,而是必須尋找一種新的可以讓大學生既能充分就業也能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渠道,同時也分析了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以下就是專家對大學生提出的四點建議
一、我國產業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當前,按照國際分工,我國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以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為主,這種產業的特點決定了我國多數企業對低學歷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同時受后經濟危機影響,企業不愿吸收用工成本相對較高的大學生就業;在教育方面,高校重理論、輕技能的教育模式,使很多大學生知識面較窄,缺乏創新能力,所學的理論知識無法適應企業發展需要。
二、高校教育制度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2010年大學生畢業人數達630萬左右,在供給迅速增加的形勢下,用人單位的選擇余就相應增大,而社會對大學畢業生需求的增長卻非常緩慢;隨著我國就業市場化步伐加快,大學生就業基本實現了市場化,但大學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卻未跟上市場化的步伐。學校的招生計劃、專業結構、教學內容基本上仍然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運作,教育培養模式嚴重脫離了市場需求,相對于目前瞬息變化的市場經濟,嚴重滯后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三、大學生自身對就業的影響
一些大學生就業思維僵化,在個人發展方向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和差距。其中入學之初的所謂“熱門專業”待畢業之時則成為“冷門專業”。如果大學生未能預知這種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大學生就業困難就在所難免。同時,由于大學生過高估計自身的社會價值而產生脫離實際的個人就業期望,導致自己就業困難;
據調查表明,目前絕大多數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整體綜合素質的認同度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些問題的存客觀上削弱了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力,直接導致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
四、對大學生就業瓶頸提出解決方案及意見
政府出面,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定期讓大學生在創業基地進行創業實踐,以豐富其創業經驗;同時各地政府教育部門應進一步拓展網絡覆蓋范圍,實現學生和用人單位在網上 “雙向選擇”;逐步建立并規范全國聯網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資源信息庫,以促進大學生就業水平進一步提升;逐步嘗試建立由政府牽線、高校主動、行業中介、企業參與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組建教育集團,加強企業、學校之間全方位合作,使教育資源盡量向培養專業人才傾斜;加強對學生實踐教育,提高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設置相應的專業,并在學生的就業指導中大力開展創業教育,讓大學生在就業中輕松自如。
蘇州伯樂人才網熱門職位招聘類別:市場營銷、策劃類
服務熱線
1876-1997884